义乌景点
义乌佛堂古镇

义乌佛堂古镇集建筑、绘画、雕刻三大特点于一体的古建筑民居群。

佛堂历史文化村镇范围内现存重要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百余幢,大多是清朝时期与民国初期所建,与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比较,虽同为粉墙黛瓦,佛堂的古建筑却不同于一般的江南建筑,其外观传承了徽州民居的马头山墙,而细部装饰以及建筑结构、构造方面又融入了独特的地方木雕、砖雕、石雕工艺,并且雕刻的花饰、图案内涵丰实,技艺精美。

佛堂古镇历史悠久,古迹处处。目前,在古镇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留耕堂、节孝石牌坊、毛家大院、吴棋记民居、留轩小学、友龙公祠;市级文物保护点有王泽华民居、十八间、张三茂厅、新南山民居、植槐堂等。

从北至南依镇而行,有蒲川溪自东向西穿镇而过,还有远处隐约可见的群山、近前分端矗立的古香樟以及当地温润的自然气候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构成佛堂古镇自然风光迷人的重要因素。

冯雪峰故居

著名的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冯雪峰出生在赤岸镇神坛山村。

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雪峰故居是一座建于清宣统二年的四合院。中间一个天井,厅堂中摆着冯雪峰的塑像,陈列着生平事迹照片及胡耀邦等领导和文化名人的题词。这位1903年出生、从小就下田干活、上山砍柴,直到1919年小学毕业走上革命道路的“纯粹的山里人”的儿子,虽然带着深深的遗憾,于1976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者,作为唯一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家,作为党和鲁迅之间的“架桥人”的卓著功绩,却为后人深深推崇。

吴晗故居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故居在吴店镇苦竹塘村,它是1924年建的院落式民居建筑。一进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房前是花园。故居大门上方嵌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笔题写的“吴晗同志故居”青石匾额。照墙内壁左右分别嵌有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同志亲笔题词和吴晗同志生平简介的青石碑刻。东厢房是旧时吴晗父亲的书斋,右厢房曾是吴晗的卧室兼书房。吴晗就在这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中堂上悬挂着吴晗的油画像和一组生平照片,画像两旁的木板上刻着廖沫沙悼念吴晗的题词:“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憎命达,魈魅喜人过”。这题词是吴晗一生的写照。

陈望道故居

陈望道故居是一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庭院建筑。一进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二间,开间前檐有天井,设有照墙。古居右角不远处是陈家的柴屋。1919年,陈望道从日本留学回来,因提倡思想解放,被当局以“非孝”、“废孔”和“共产”、“共妻”的罪名而遭查办时,回到家乡,并在这柴屋中首译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后来,柴屋焚于火中,而他翻译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革命“盗取”了“天火”,照亮了革命者的道路。

古月桥

古月桥横亘在赤岸镇雅治街村口的龙溪上,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建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系单拱五边形石拱桥。桥全长31.20米,别致的造型、独特的构造,显示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桥顶面梁石上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闰月建造”字样,是义乌市内最早的古石桥,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黄山八面厅

黄山八面厅位于义乌市城西25公里的上溪镇黄山村,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面厅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它是一座集历史、艺术和科学于一身的著名建筑,是浙江古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整个建筑规模恢宏,布局严谨、规整、对称,尊卑有序。在建筑风格上,砖雕、石雕、木雕的技艺堪称卓绝。雕出的各种不同图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双林铁塔

双林铁塔现置于塔山云黄山麓的双林寺中。它铸造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塔。塔高约2.20米,共三层,铸有人物、楼阁、动物、花卉和象征“九山八海”的山峰与海的图案,塔外还设有铸着花卉的八面铁围栏。铁塔上的图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距今虽有千余年之久,除局部生绣外,仍然乌黑发亮。

双林寺

位于义乌市佛堂镇云黄山的双林寺,始建于南梁,后因高僧辈出成为江南的佛国胜地,被誉为“震旦国中,庄严第一”。

一千五百多年来,双林寺屡毁屡建。1997年,一座比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还高1.6米的双林寺大雄宝殿屹立在云黄山麓。恢宏的建筑,庄严的殿堂,生动的佛像,又重现了双林寺昔日的神韵。

永兴寺

西庵位于廿三里镇王店行政村骆宅口自然村,离廿三里一公里左右。该庵始建于明朝洪熙年间(即公元一四二五年左右),有着五百余年的历史,与莲塘九龙寺连成一体。该庵坐落在猫头山之中,左侧乌龟山,右侧虾钳山,三面群山环抱,远望形象迫直,近看景色迷人,北面和九龙寺、祝公岩连成一体,西与骆宾王墓遥相呼应,幽雅的傍山依水风景迷人,连绵起伏的秀丽群山,寺内有一百多年的香榴树一株,寺前寺后绿化成林,实在使游客留连忘返。

该庵大门、大雄宝殿、香樟雕刻的佛像金光闪闪,令游客赞赏不已,三中全会后全靠党对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自1987年起先后兴建和拆旧改建天门一座、大殿两座共九间,以及厢房和生活用房八门,现已初具规模,年均香客数万人次,其中有来自港、台回乡探亲者,声誉鹊起,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